游戏简介
1、在避难所内,游戏以天为单位不断推进,其生存的环境同样很艰苦很恶劣
2、玩家除了要保护好家人之外,还要巧妙的收集和分配物资,例如合理分配水和食物,派谁出去寻找食物等,不过什么呢?
3、被派出去的成员不再受玩家的控制,并且每个家人都有特殊的技能可以触发
4、所以每次他们能带回什么东西,我们就不得而知,只能是希望好运常伴吧!
5、值得注意的是,泰德是游戏的关键,如果他死亡或者没有及时返回,都将宣告游戏结束。
1、千万要注意偶发的清洁选项,从弹药防毒面具杀虫剂中三选一清洁,不选貌似会全体生病.目前发现的最严重的生病事件;
2、开局的"劫富济贫"团体可以接纳,我接纳了三次,都给了东西,对于度过初期食品和水不足的局面是很关键的;
3、有防毒面具的话,可以抢初期的空投物资,貌似是缺啥补啥,应急很好
4、防毒面具是消耗品,每次使用都有几率破损.在初期食物和水不缺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出去,因为带了防毒面具也有几率生病。
1、教学模式:刚接触游戏时建议先选择教学模式,可以通过教学,来快速的掌握游戏的方法。
2、完整模式:这个模式是最经典最好玩的玩法,其中包含了拾荒和生存,使用拾荒获得的道具开始生存。
3、拾荒模式:仅仅是10秒探索和60秒拾荒,没有生存的部分。这个模式可以让玩家熟练掌握拾荒的技巧,带来一个良好的开局。
4、生存模式:只有玩家生存部分,初始物资都是随机生成的。难度很高,随机性很强,适合老手来玩。
玛丽珍变异总共拥有三个方法
1、出现蟑螂后,不去处理,等左右一共有了两只,等它们对话,对话后第二天可能变异,或者等有了两只后用斧子砍死它们,第二天也有几率变异,再或者不杀死蟑螂,过几天女儿也可能变异,这里注意啊,沙里科夫是会抓蟑螂的,所以有了沙里科夫就不要再想着靠蟑螂变异了
2、露出绿色液体的管道,不做处理,第二天变异几率非常高,但也有可能全家生病
3、蜘蛛事件,不做任何处理,玛丽珍可能变异,几率也很高
玛丽珍变异后不会口渴,只会饿,不会受伤或者生病,有掠夺者来她还会赶走他们,去派她去探索100%回来,不会疲劳和疲惫
摇杆手感问题只能靠自己练了
首先我们先讲地图,地图我总共分为了
走廊,厕所(带马桶的,走廊尽头的那个),卫生间(带浴缸的),提米的卧室,泰德和多洛丽丝的卧室,客厅,厨房
我说一下各个房间都会出现那些物资
走廊:几乎任何物资都可能在走廊上出现,每个人都有可能出现在走廊上,值得一提的是走廊会有一个专门放食物和水的架子,最后几秒可以收集一下,如果没有架子,那么水和罐头就会四个聚在一起在一边
厕所:经常出现医疗包,水,纸牌,防毒面具,杀虫剂,收音机
卫生间:经常出现医疗包,口琴,收音机,斧子,杀虫剂,水,罐头
提米卧室:经常出现跳棋,纸牌,书,公文包,锁,手电筒,收音机,防毒面具,罐头,水
泰德和多洛丽丝的卧室:经常出现口琴,枪,斧子,地图,手电筒,子弹,公文包,杀虫剂,防毒面具,水,罐头
客厅:经常出现跳棋,纸牌,子弹,防毒面具,斧子,收音机,书,公文包,地图,水,罐头
厨房:经常出现斧子,医疗包,收音机,杀虫剂,大量的水和罐头
出生点都在厕所或者避难所门口,我这里推荐使用泰德拾荒,因为泰德不挡视野,而且多洛丽丝只占两个格子,如果你用多洛丽丝,你会发现她不仅挡视野,而且泰德还占三个格子
如果你出生在厕所,那么就先收集厕所物资吧,如果你出生在避难所门口,那么赶在能移动,还没响警报的时候赶快移动到离避难所门口远的地方,准备收集一波物资,尽量不要总去离门口远的地方收集物资(除非是必要的),来回跑会浪费时间,拿物资时,先拿房间里面的,再拿房间外面的,这样会方便一点,不然你想,先把房间门口的物资拿了,然后又跑回来拿里面的物资,这样就有点浪费时间了。
人物收集顺序
玛丽珍>多洛丽丝/泰德>提米
玛丽珍因可以变异而放在第一,游戏死亡标准是两个大人都死亡,所以大人其次,至于提米,其实比较偏可有可无,前期可以派提米去探索荒地,后面资源紧缺的时候就可以卖了
物资收集顺序主要看走什么线路,我个人认为,为了应对突发事件,有几样东西应该带上
书,枪或斧子,口琴,地图,收音机,防毒面具,纸牌或棋盘
书是万能的(知识就是力量!)书可以修放毒面具,地图,枪,手电筒,收音机。还可以拿远方亲戚的照片来解除疯狂状态
这里以修手电筒为例子
枪或斧子,防御两件套,很多突发事件都用的到
口琴,唯一一个可以一直防御掠夺者,如果你脸好的话,那么你的口琴就可以一直防御掠夺者。它还可以吹给蟑螂,然后蟑螂会给你水和罐头,还可以触发60p联动剧情成就
地图:据说派人出去探索时,点地图哪里,人就去哪里,不知道是不是玄学,地图可以应对的突发事件不是很多
防毒面具:探索时带出去可以保证人不生病,可以洗澡防止全家生病,坏了还可以用书修
纸牌或棋盘:娱乐两件套,可以用来应对一些突发事件,但也不是很多,我不建议用纸牌赌水那个事件,如果单拿这两个还可以得到一个成就哦(职业玩家)
游戏信息
更多资讯MORE +
相关专题MORE +